來源:中國合成樹脂網 2022-03-08 10:03:21
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與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分別于3月4日、5日在北京召開。2022兩會期間,針對如何解決現階段的塑料危機,兩會委員們紛紛提出提案。
推廣全生物降解新材料 培育標準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常委、上海中華職教社副主任馬國湘認為,應大力推廣全生物降解新材料,積極培育循環經濟發展。其具體建議如下,第一,不斷完善全國范圍的全生物降解材料產業標準體系。建議有關部門盡早對全生物降解新材料項目進行調研和檢測,不斷完善全國范圍的全生物降解材料產業標準體系,推動國際互認機制的建立,形成具有中國影響力的檢測與認證中心,對各地給予指導。
第二,實施試點推行法。例如,山東濰坊地區就以全生物降解材料產業,以秸稈、蘆葦、菜葉等植物廢料對再生資源的綜合利用,還可以加工生產替代塑料、棉花、玻璃、木材、鋼材等產品,實現綠色高效的生態工業。
第三,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力度。建議將全生物降解材料產業關聯項目建設納入全國各地重點產業扶持范圍,對全生物降解材料企業采用階段性獎勵支持方式,并加大對全生物降解材料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拓寬抵質押物范圍。
第四,支持技術融合創新攻關,支持推廣應用。推動全生物降解材料研發機構和龍頭企業融合,鼓勵全生物降解材料企業承擔原料改性、產品研發等領域技術攻關,拓寬成果轉化應用范圍,暢通全生物降解材料產品銷售渠道。與此同時,鼓勵消費者自覺選用綠色環保全生物降解材料產品,鼓勵電商、快遞、外賣等企業采購使用性能達標的全生物降解材料產品,對使用不可降解塑料的消費者和企業征收附加消費稅,盡早實現全生物降解材料全場景應用。
利用循環替代品減少塑料污染 完善一次性塑料制品回收利用報告制度
“生態環境的治理和保護一直是我關注的重點,無論是塑料垃圾治理問題,還是垃圾分類、大氣污染防治、地表水保護、環境法改進等環保領域,我都提出不止一個提案。”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常委、雅昌文化集團董事長萬捷說道。
據悉,萬捷提出的2項關于治理“白色污染”的提案,涉及完善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和回收報告制度,以及從源頭上利用循環替代品減少塑料制品使用兩個方面。
針對“限塑”實施成效無法客觀評估、難以對“限塑”措施對比擇優的現狀,萬捷建議完善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和回收報告制度。他認為,雖然2021年商務部兩次就《商務領域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報告管理辦法》向社會征求意見,但該辦法依然存在“報告主體應報盡報”落地難,以及未把可降解塑料袋、無紡布袋等替代品和連卷袋等非受限一次性塑料制品列入強制報告范圍的問題,導致難以保障執行效果。
萬捷建議在《商務領域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報告管理辦法》中做出以下規定:對報告主體建立規模以上名錄管理制度,做到應報盡報;明確商品零售經營者應協助商品零售場所開辦單位落實報告義務;可降解、無紡布袋、連卷袋等其他一次性塑料制品作為報告客體,采用報告名錄的方式進行管理;各級商務部門應主動公開相關信息,促進社會監督。
促力可降解材料技術發展 制定產品標準和評價體系
全國人大代表、聯泓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聯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月明,在做客山東廣播電視臺訪談節目《兩會大家談》時曾提出一個數據——每年僅快遞包裝和三大外賣平臺使用的塑料袋可以覆蓋900平方公里。
事實上,對可降解材料的研發已有多年時間,之所以替代產品沒有成功推廣,鄭月明認為原因出在技術、政策等方面。一是生產成本相對傳統塑料高,價格缺乏競爭力;二是連續大宗穩定合成的生物可降解材料,以及改性后廣泛應用的生物可降解材料國內技術尚不成熟,產品性能沒有傳統塑料覆蓋范圍廣;三是國內尚無明確的產品評價標準,市場較混亂;四是行業政策和相關法規不夠完善,消費者的環保意識不夠強。
對此,他帶來三條建議。第一,制定法規,鼓勵各方面使用“綠色環保”的生物可降解材料;第二,遴選支持擁有核心技術、能帶動生物可降解材料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第三,制定生物可降解材料產品標準和評價體系。
發展廢塑料化學循環新業態 引導產業規范健康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李景虹認為,大力發展廢塑料化學循環新業態,是處理無法再重新利用的廢舊塑料垃圾的有效途徑之一。
循環產業由于配套政策不健全,技術和產品開發難度較大,造成項目從落地、建設、運營不確定性大、產品質量、生產過程安全環保均難以保障,導致國家對該行業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性措施。李景虹建議國家從頂層設計上,明確化學循環是塑料廢棄物綜合管理體系的一部分。
塑料污染防治體系規劃設計應統籌考慮包括化學循環在內的多種回收方式。鼓勵并規范化學循環產品的終端應用。打通原料端瓶頸,優化廢塑料分類回收體系。設立一批廢塑料化學循環示范工程,支持重點石化企業新建或利用現有裝置開展工業化示范,特別是要鼓勵上下游產業鏈聯合的全閉環循環示范項目。鼓勵化學循環技術研發創新,推動建立產學研結合、產業鏈協作的創新生態體系。
李景虹在調研時發現,地膜覆蓋技術是中國農產品安全供應的重要保障技術之一,每年作物覆膜面積近3.0億畝,直接經濟效益1200億至1400億元,但相伴而生的農田地膜殘留會帶來土壤環境惡化、產品質量退化、農業生產投入增加等一系列問題,演變為“白色污染”,又嚴重地影響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他建議,國家要通過設立試驗示范和推廣專項預算,加快全生物降解地膜在可行性已經得到驗證的地域和作物上的推廣應用。完善降解地膜標準,健全降解地膜評估體系,推行準入制,從源頭把關,引導產業規范健康發展。在尚不適宜應用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地域和作物上,加強聚乙烯地膜的管控和回收。